许国看着李霁,叹息道:“光风,是为师连累了你!”
许国有李太后出面,王家屏也以辞官相保,连申时行也说了好话,朱翊钧才百般不情愿的给予体面致仕。
密信泄露的责任就在他皇帝本人,即使众人皆知,但他也绝不会认下,否则君王的颜面何存?
奈何不得许国,一肚子气总要有发泄对象,所以即使李霁不主动背锅,朱翊钧也不会放过他。
在经过东华门旁庑房中的一番问询后,李霁就己经预料到了。
李霁无奈轻笑一声,回道:“老师言重了,去年若非为学生冒险,您早己安然致仕,也不必经历后面的这些事。皇上也说过,他给的也能随时取回。”
许国一脸惋惜道:“可光风你的才华,怎能如此埋没?老夫己拟好奏本……”
李霁打断老师许国的话,恭声道:“老师勿怪,您的辞呈己然批下,不宜再上书。皇上的性情,想必老师您也十分清楚。”
许国闻言,冷哼一声道:“那老夫便去求太后!”
李霁微微摇头,劝道:“学生多谢老师,然此举不可为,学生也不愿看您再卷入是非。”
许国顿时默然,一股人走茶凉之感涌上心头,致仕官员确实无权过多干涉政事,特别是人事任免。
许国这样的重臣,李太后会出面干涉,但是以李霁的身份,绝无可能。
况且李太后与朱翊钧是母子,人家只会首先为儿子考虑。
朱翊钧特意下旨贬谪李霁,便是断了这一条路,让皇帝收回旨意,难!
李霁转移换题道:“不知老师何时离京还乡,旨意命学生重阳之前必须出京,也不知还能否为老师饯行。”
许国叹息一声,回道:“为师后日就离京回乡去。”
许国本就厌倦朝堂,经过此次事件,心中对皇帝朱翊钧更是失望。
李霁点头笑道:“那学生还能为老师送行。”
李霁心里倒也没有什么好怨怼的,科举促成的师生关系,一开始便有着政治利益的捆绑。
虽说开始许国也曾利用自己,但总体是越来越爱护自己这个学生的,给过诸多帮助和教导,还曾为自己冒险顶撞皇帝。
对于许国坚定遵守“有嫡立嫡,无嫡立长”这类传统礼制,李霁虽不认同,但也能理解。
人是历史的产物,人处于任何时代,都具有历史局限性。
许国算是明代中期官僚体系中的典型代表,其一生既展现了士大夫“致君尧舜”的理想,也受制于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生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