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兑的孙子,吴兑于嘉靖三十八年考中进士,隆庆五年破格提拔为右佥都御史,巡抚宣府。
万历五年,总督宣府、大同、山西军务。万历九年又总督蓟、辽、保定军务,兼巡抚应天,后进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。
正如杨铭所说,即使知府刘庚看到这场面,也得马上转身离去,实在棘手。
李霁仔细听了一下,原来双方是在争论诗文,争论焦点是“嘉隆七子”内部对诗文的复古程度与方式。
“嘉隆七子”即后“后七子”,分别是李攀龙、王世贞、谢榛、宗臣、梁有誉、徐中行、吴国伦七人。
有“后七子”自然也有“前七子”,前七子则分别是李梦阳、何景明、徐祯卿、边贡、康海、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。
他们在弘治、正德年间发起文学复古,主张“文必秦汉,诗必盛唐”,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文风及“理气诗”,强调对古诗文学的学习和模仿,在当时的文坛产生了较大影响。
以李攀龙、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,继承前七子的拟古主张。
李攀龙作为后七子领袖人物,主张严格模拟古人,认为文章应“无一语作汉以后,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”。
提倡对古人作品的形式、格调、句法等进行细致模仿,追求高古的格调。
王世贞早年对李攀龙极为推崇,但随着李攀龙去世后,王世贞的文学影响力逐渐扩大,他在文坛的地位日益重要,如今更是被尊为文坛盟主。
近几年来,王世贞不再一味认同复古模拟,他认识到单纯模拟的局限,转而强调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要有创新,注重作品中“真我”的体现。
一些坚定拥护李攀龙复古理念的人,对王世贞突然的文风转变表示不认同,认为这背离了他们所坚持的文学主张。
现在墨香居一楼大堂的双方,一方就是拥护李攀龙的理念,另一方则是认同王世贞的加以创新。
双方并非以会稽和山阴两县的阵容对立,而是两县生员文人相互掺杂。
这情况也算少见,以往都是两县拉起队伍,互相对着干。
双方辩论愈发激烈,己经开始有人互相推搡,看情形真要动起手来。
马悦同急得脑袋后背首冒汗,试图上前劝阻,可是首接被人拨开到一边,最后更是将他给挤到角落里去。
可怜的老马,此刻真是欲哭无泪,这里面好些人可都得罪不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