断!马刺快攻,吉诺比利欧洲步闪开所有人,轻松上篮!分差23分!
篮网陷入恶性循环。进攻端,伦纳德的阴影无处不在,皮尔斯和乔·约翰逊的每一次接球都无比艰难。德隆受限于脚踝,突破威胁大减。李雷在低位遭遇邓肯顶防和迪奥/伦纳德的疯狂包夹,出球路线被马刺的轮转预判锁死,两次分球被抢断。防守端,为了追分,轮转速度在体能下降后开始跟不上马刺鬼魅的传导,空位三分机会再次出现。
米尔斯!这位微波炉般的射手,在左侧45度接吉诺比利分球,面前两步无人!拔起就射!
唰!再中!
贝里内利!右侧底角,利用邓肯的无球掩护兜出,接球出手!
唰!连珠炮发!分差首奔30分而去!
第三节结束时,记分牌上冰冷的数字让所有篮网球迷心碎:92:62。单节马刺再赢10分。圣安东尼奥的银黑洪流,用无懈可击的体系执行力和多点开花的火力,彻底淹没了布鲁克林的抵抗。李雷单节再抢5个篮板,但在马刺的针对性切割下,进攻端仅靠罚球得到2分,显得孤立无援。汗水如同小溪般从他刚毅的脸庞滑落,浸透了那件印着“1st Team”的球衣,一阵中锋的光环在圣城体系的绝对碾压下,显得如此黯淡。
末节彻底沦为垃圾时间。波波维奇换下GDP和伦纳德,派上斯普利特、约瑟夫、贝里内利、米尔斯、邦纳的纯替补阵容。基德也撤下了皮尔斯、加内特、德隆等主力,只留下李雷在场上——这是基德无声的宣言,也是残酷的体能储备测试。
然而,即使是面对马刺替补,篮网的进攻依旧滞涩。利文斯顿、特里、泰勒托维奇、AK47、李雷的组合,缺乏有效的组织串联。进攻更多依靠个人单打和零星的抢投。特里命中了两记三分,利文斯顿利用身高背打了约瑟夫两次,但杯水车薪。
李雷成为了场上唯一还在搏命的核心。他在篮下与斯普利特和邦纳肉搏,一次次奋力跃起,在多人包夹中摘下前场篮板,试图用二次进攻挽回一丝颜面。一次进攻,他硬生生扛开斯普利特和邦纳两人,如同巨灵神般拔地而起,单手将球狠狠砸进篮筐!Bang!篮架呻吟!落地后,他罕见地发出一声低沉的怒吼,胸膛剧烈起伏。这是新科一阵中锋在绝境中不甘的咆哮。
但这样的场景太少。马刺的替补们依旧忠实地执行着体系。米尔斯和贝里内利在外线发炮,约瑟夫稳健地梳理进攻,斯普利特在篮下兢兢业业。分差缩小的非常缓慢。
终场前两分钟,基德终于将李雷换下。巨大的身影走向替补席,AT&T中心响起了零星的、带着复杂情绪的掌声——有对失败者的怜悯,也有对这位拼到最后一刻的一阵中锋的尊重。他巨大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,汗水浸透了每一寸球衣,胸膛起伏的幅度却远小于身边瘫倒在椅子上、几乎脱力的队友。他沉默地接过毛巾盖在头上,拿起一瓶功能饮料,慢慢地喝着。
终场哨音如同解脱。记分牌上血淋淋的数字定格在:112:89。圣安东尼奥马刺用一场教科书般的团队篮球表演,给远道而来的东部冠军和新科一阵中锋,送上了一场冰冷彻骨的总决赛开门洗礼。
技术统计栏冰冷地陈列着残酷的现实:
马刺:命中率53.8%,三分球28投14中(50%),全队助攻31次!帕克19分8助,格林18分(6记三分),伦纳德14分7板4断,邓肯12分9板,吉诺比利10分5助,米尔斯13分。
篮网:李雷 15分(5/8罚球) | 21篮板(9前场板) | 1盖帽 | 4失误;德隆8分4助,皮尔斯9分,特里11分,利文斯顿8分。全队命中率38.5%,三分球15投4中(26.7%),助攻仅15次。
波波维奇与基德握手,脸上是长者般的从容:“欢迎来到总决赛,贾森。第一课有点贵,但很有价值。” 基德脸色铁青,勉强点头。
赛后采访,记者将话筒递给沉默的李雷:“李,入选一阵后的第一场总决赛,这样的结果…你如何评价自己和球队的表现?”
李雷巨大的身影在聚光灯显得有些疲惫,他沉默了几秒,瓮声道:“没打好。篮板还不够。防守,慢了。还要学。” 他顿了顿,目光看向远处被记者簇拥的邓肯,“邓肯…厉害。稳。” 朴素的回答里,是首面差距的清醒,和永不熄灭的学习火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