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李霁写的字,方从哲和高桂才脸色舒缓,跟洗过眼睛一般。\珊!叶+屋^ ,庚_新/最\筷+
刚才几个成均馆学生写的什么玩意儿?那也能叫字吗?
随后,高桂一脸笑意地说道:“金参判,我们李六魁的书法,未来定成大家,在大明也是一字难求,多少人都求而不得啊!”
金具元谄媚笑着回道:“李六魁的大名,我们朝鲜读书人也是都有耳闻,大名鼎鼎!这幅字陪臣一定进献给王上,我们成均馆的学生也一定专心研究学习。”
方从哲笑道:“好好地研究,别学歪了,白白浪费李侍讲的苦心指导。”
方从哲与李霁的想法一样,你们能研究明白就见鬼了!
看那几个成均馆学生一脸茫然的样子,刚才的一番话显然根本就不能领悟。
金具元带领几个成均馆的学生先谢过李霁,接下来便是宴席。
入席不久,金具元就捧着酒杯向李霁殷勤敬酒。
李霁喝完杯中酒后,让金具元在旁边坐下。
金具元闻言连忙谢过,受宠若惊地小心落座。
李霁缓缓开口问道:“金参判,你们朝鲜最近与倭国可有遣使往来?”
金具元听到此话,心下一惊,连忙回道:“没有!我们与倭国人没有往来,他们曾经骚扰天朝,我们与倭国是为敌的。.k¢a′k¨a¢w~x¢.,c·o*m¢”
李霁微微转头,看着金具元,再次问道:“哦?真没有?你们不会勾结倭国,意图不轨吧?”
金具元吓得手中的杯子都差点掉地上,又赶忙恭声回答道:“我们朝鲜对天朝一首是忠心的,年年都来朝贡!”
李霁冷笑道:“金参判,有没有你心里明白,我的老师许阁老负责各国外交朝贡事宜,你现在隐瞒,未来能不能解释清楚,就不好说了。”
金具元听完李霁的话,思忖了一阵,咬了咬牙,开口回答道:“今年年初,倭国的关白丰臣秀吉确实有派使团到我国,要求我国与倭国互派通信使。王上紧急召集了大臣商议,最后决定派遣使者前去倭国。”
顿了顿,又继续说道:“不过,王上派遣使者前去,是想探查丰臣秀吉的真实意图,请李侍讲一定同您老师许阁老说明,我们朝鲜是忠于天朝的,绝对没有勾结倭国。”
李霁闻言,皱眉又问道:“丰臣秀吉被授于关白之职?他统一了日本?”
日本国名据《旧唐书·东夷传》记载,“日本国者,倭国之别种也。以其国在日边,故以日本为名。或曰:倭国自恶其名不雅,改为日本。”
当时己明确使用“日本”来称呼该国,这一名称也逐渐被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。-2`8+墈_书!王/ !哽,辛.蕞^筷*
但因日本海盗曾大举侵扰大明东南,大明臣民口头多称日本为倭国,其国民称倭寇。
而日本关白一职由中国的“三公”(太师、太傅、太保)演变而来,在日本最早出现于飞鸟时代,日本飞鸟时代也正值隋唐时期。
平安时代,藤原氏一族长期担任关白,逐渐掌握了日本朝廷的实权,架空天皇,开启了摄关政治时代,关白成为日本实际掌权者。
金具元低声回道:“丰臣秀吉派遣的使者给我国王上的国书上,写的官职是关白。至于他有没有统一倭国,现在还不知道。王上是在三月派遣的通信使过去,我来天朝前使者还没有回国。”
既然丰臣秀吉敢自称关白,那就是统一了日本,而且朝鲜的“壬辰倭乱”就是发生在万历二十年,也就是明年,与明朝的“宁夏兵变”几乎同一时间爆发。
此时的大明,那才是真正的多事之秋,国内既要平兵变,还要援助朝鲜平倭乱。
见李霁在沉思,金具元又低声道:“请李侍讲一定向许阁老澄清,我国王上只是查探倭国情况,没有勾结。”
李霁想说日本会很快攻打朝鲜,让金具元通知他们朝鲜国王尽早防备,但是想到他屁大的官职,只得作罢。
李霁点了点头,回道:“我会与老师说明此事,你们朝鲜也须密切注意倭国动向。”
金具元闻言,一脸尴尬回道:“是是是!陪臣尽量……尽量向王上禀报。”
为什么尴尬?因为以他的官职,几乎没有机会见到国王,这种大事他更没有说话的资格。
宴会结束,己临近宵禁,李霁等人不再回衙门,而是各自回家。
会同北馆就在澄清坊,所以李霁很快便回到了家。
黄婉婉即将临盆,李霁事先请了两个接生的稳婆住在家里,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