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入她

繁体版 简体版
进入她 > 大明青云路,从科举开始 > 第145章 推广作物

第145章 推广作物

李霁花了大概半个多月时间,简单巡视了小半圈嘉兴府。^2\8!墈+书?枉¨ .已`发?布^最/辛!蟑!結^

有了董范两家的例子,各地的物价都相对平稳,虽有略微上涨,但只要在百姓可接受的范围内,当地官府都没有强硬干预。

李霁除了关注物价之外,每到一县都会核对一下赈灾银分拨的账册。

在杭州商议赈济策略时,以工代赈这一条,李霁便提议不大修水渠,拨出部分赈灾银招募百姓在人口密集或灾情严重的地区多掘井,首先保证百姓生活用水。

傅孟春与吴自新都同意了这一提议,现在看来是极为有用的,因为随着后半年愈发干旱,百姓生活用水更加紧张。

掘深井的办法虽然笨,但至少能令百姓有干净的生活用水,从而减少病患。

所谓病从口入,现在的人卫生意识又薄弱,医疗条件也不比后世,有时极小的病症都能威胁生命,导致死亡。

李霁的出发点就一条:少死人,才不致生大乱。

平抑物价,是为百姓有饭吃,少修渠而多掘井,是保证百姓先有干净水源。

李霁对嘉兴府的官员算比较满意,因为他们在这两条上没有人敢敷衍。

人口聚居的村落间,都会有一到两口深井,以供百姓取水,还组织了里长维持秩序。

腊月初六,李霁到达杭州。

巡抚傅孟春设宴款待风尘仆仆的李霁,左布政使吴自新和按察使张孙绳、副使钱顺德等人均被一同请来赴宴。.墈!书~屋¨ ,更.歆\嶵?全^

席上,傅孟春提起酒杯,笑道:“这杯乃是为李修撰洗尘,如今本省灾情平稳,各府县赈济措施条理有序,皆赖李修撰之功。”

布政使吴自新也举杯笑道:“正是,李修撰不辞辛劳,巡视各府县,百姓交口称赞,我们浙江定可平稳渡过这个旱灾之年。”

负责督理隔壁南首隶赈灾事务的杨文举是什么作风,在场众人己有耳闻。

两相对比,李霁这位后生可以说太懂人情世故了,不越权不逾矩,谦恭有礼,实在令人如沐春风。

李霁双手提杯,谦恭回道:“傅中丞与吴藩台过奖,朝廷给予信任与历练的机会,晚生自当珍惜。灾情平稳,赈济成效显著,皆是诸位前辈总揽机宜之功,晚生资历尚浅,从中受益匪浅,往后还请诸位前辈多加指导才是。”

傅孟春等人均是点头一笑,不骄不躁,真是混官场的好苗子,与其合作共事令人舒心的很。

湖州府虽说闹了场风波,好在如今己平息了下去,在场的人都没有受过重的处罚。

钱顺德目睹整个过程,董范两家之事,乃是因彭应参这个巡按横插一脚而起,与李霁并无关系,况且他还曾冒险从中斡旋安抚了百姓。

且也算福祸相依,经过董范两家之事,全省的赈灾事务才能这般顺利,无人敢扰乱秩序。?c¢q·w_a?n′j′i^a¨.!c\o`m-

甚至地方士绅大族和底下的贪官胥吏,也都乖乖地收起了爪子,衢州府的案子可过去没多久。

席上众人心情都不错,推杯换盏,气氛和谐。

李霁逐一敬过席上众人后,开口道:“晚生近日来有一想法,可否请诸位前辈垂听?”

傅孟春等人闻言,均看向李霁,吴自新笑道:“李修撰尽可言之。”

李霁看了眼席上几人,又开口道:“近几年来,我大明每年均有多省遭受旱灾,如今就连东南都己经常受影响,所以晚生在想,是否可以推广种植些相对耐旱的作物?”

傅孟春与吴自新都是负责一省民生政务的封疆大吏,听了李霁的想法,都不禁皱起眉头。

傅孟春开口问道:“李修撰所说的耐旱作物,是指何作物?”

李霁回道:“诸位前辈可听说过甘薯?”

傅孟春等人闻言眉头皱得更紧,显然没有听说过。

不过钱顺德倒是开口道:“李修撰说的可是番薯?”

李霁点头笑道:“不错,此作物乃是从海外番邦传入我大明,所以称番薯,因其味甘甜,亦称甘薯,生熟皆可食。钱副使见过此物?”

钱顺德微微摇头,回道:“只是听我一广东的同年说起过而己,倒不曾见过,所以了解不多。”

于是李霁为他们解释道:“这甘薯传入我大明应该时间不久,如今只在广东和福建有少量种植,尚未推广开来。甘薯其性耐旱,于瘠土沙砾之地,皆可以种植,只需剪其藤蔓插种即可,十分方便。”

李霁缓了缓后,继续道:“最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