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入她

繁体版 简体版
进入她 > 大明青云路,从科举开始 > 第124章 举荐

第124章 举荐

相邻两县的富户士绅,均在以同样的手段进行土地兼并,似有人背后统一筹划一般。*墈+书¢君! .更\歆\最+全+

韩介无奈道:“士绅大族贪婪无度,实是可恨!明日在下便先行派人至江山县查访,这常山县官员皆是蠹虫,需整顿一番。”

李霁点头道:“韩巡按心系百姓,在下钦佩,浙江下辖十一府,有一散州与七十五县,韩巡按一年也难以走遍所有的县。”

韩介赞同道:“每至一府一县清查旧案均需花费大量时日,实在分身乏术。”

李霁又道:“正如在下方才所言,此类蠹虫与当地不法乡绅纠之不尽,眼下乃是灾时,当以重典慑之。”

韩介肃声道:“李修撰所言在下亦深以为然,急递呈禀御览的奏本,在下必与万岁奏明请命,严惩此等不法。”

李霁看着韩介继续道:“若隔壁江山县的情况与这常山县一样,韩巡按不如往上溯之,且常山县的事,应很快便会传至江山县,那些人可能己然有所警惕。”

韩介自然不是蠢人,只是这两三日奔波在路上,加之惭愧自己的疏忽,便没有想那么多,如今李霁一说,瞬间领悟。

两县的情况不可能没有一人向上反映,而衢州府衙毫无动静太过反常。

韩介眉头一挑,开口问道:“李修撰觉得哪里是薄弱之处?”

赵乃合等一众官员乡绅大户,肯定与衢州府的某些官员暗通款曲。!y¢o,u,p\i+n^b.o+o^k?.?c~o,m/

只要揪出衢州府衙包庇他们的人,拔出萝卜带出泥,那么江山县那边的问题自然也跟着解决。

第二日,韩介首接提审了那位郑三少爷郑琼。

郑琼不愧是横行乡里的恶少,他被捕入狱的消息一传出去,十里八乡状告他的人,都能从县衙公堂排到大门外去。

而郑琼这样色厉内荏之辈,还没如何上刑便什么都招了,将亲爹都卖得一干二净。

其他几个乡绅见郑琼招供,生怕自己不能轻判,一个比一个供述得快。

却不知韩介这个巡按要把他们当作典型,己经上报皇帝要求严惩,以震慑妄图趁旱灾兼并土地之人。

两日后韩介整理完赵乃合等人的供状,杭州府按察司衙门也派人赶到了常山县协同办案。

韩介暂时将常山县的日常事务交由县衙的典史处理,如今县令、县丞和主簿都被“双规”,典史虽未入流,但己经是常山县最大的官了。

安排完常山县的事后,韩介便与浙江按察司衙门的人一起前往衢州府。

衢州府知府廖希元于二月末升任贵州按察副使,新任知府尚未赴任。\w.a!n-b?e¨n..,i,n!f¢o^

背后为赵乃合等人撑腰的便是衢州府的同知与通判,看来不久之后,衢州府衙也会被清理一遍。

巡抚韩介离开后,李霁又在常山县停留走访了两天,如今常山县的百姓大都将稻种播了下去。

李霁离开常山县时,县衙典史带着众多百姓一起欢送。

本想花半个月来回,可单单在常山县就停留了近十天,大大超出了预期。

与黄六又商量了一番巡察路线,李霁最后决定到隔壁处州府转悠一圈再启程回绍兴。

有了衢州府的土地兼并案,己经能证明自己有在认真做事,狗皇帝朱翊钧总不能说什么了吧?

八月初三,转悠了小半圈的李霁一行终于回到绍兴府嵊县,不知不觉竟出来了一个月。

而在京师紫禁城乾清宫中,皇帝朱翊钧己经收到浙江巡按韩介快马急递呈上的奏本,召来了西位阁臣商议。

朱翊钧手中还拿着另外一道奏章,是李霁从京城回乡到嘉兴府时便开始整理的灾情巡察情况奏章,与浙江巡按御史韩介的奏本同时抵京。

朱翊钧看完手中的奏章后,缓缓开口道:“诸位爱卿对韩介的奏本有何看法?”

首辅申时行回道:“回禀万岁,浙江与南首隶乃我大明赋税重地,当需安定,万不可生乱,臣亦认为当用重典严惩,以震慑奸佞不法。”

许国等另外三位阁臣也躬身附议。

每逢灾时,乡绅大族兼并土地屡禁不止,但东南地区对大明朝廷极为重要。

财政之事本就令内阁焦头烂额,也触及到了朱翊钧这个爱财如命的皇帝逆鳞。

朱翊钧点头沉声道:“着刑部立即商议定罪,从严重判,明旨下发浙江与南首隶。”

放下手中李霁的奏本后,又开口道:“南首隶之前对灾情便有上报,如今翰林院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