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月二十西日,皇帝将于天地坛的大享殿举行祈谷礼。\午·4·墈·书^ ?醉.辛′蟑+踕/更^歆¨快_
大享殿原名大祀殿,嘉靖十七年,明世宗朱厚熜将大祀殿更名为大享殿。
皇帝朱翊钧在皇极殿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拜后,即将出宫前往天地坛。
皇极殿外,就在御辇即将起驾时,朱翊钧突然让人将皇三子朱常洵抱了过来,众臣工皆是一惊。
礼部左侍郎于慎行见状立刻出班,开口问道:“启禀万岁,可是要携皇子一起举行祈谷礼?”
举行祈谷礼时,皇帝除了带领文武百官外,皇子一般也会随行。
但以往朱翊钧都没有带皇子的意思,只因皇子们皆年幼。
许国也出班躬身道:“万岁,若携皇子一起行祈谷礼,为何不见皇长子?”
不带皇长子朱常洛,而只带皇三子朱常洵,请问万岁想做什么?
礼部左侍郎于慎行又躬身道:“万岁若要携皇子行祈谷礼,皇长子当陪侍左右,若只带皇三子,则不符合礼制。”
于慎行也是坚定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大员之一,曾多次上疏,请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,稳定国本。
朱翊钧看了眼许国和于慎行,淡淡道:“许学士,于爱卿,元子质弱,上月有感不适,且天气尚凉,故此次便不带其随行。”
又是“元子质弱”的借口,万历十西年时,群臣上疏请立皇长子,皇帝便是以此为借口搪塞。+我!地?书+城. !埂*芯?蕞,哙′
于慎行恭声道:“皇长子既不在场,则不应携皇三子行祈谷礼,此举有违礼制,请万岁三思。”
许多朝臣也躬身齐呼道:“请万岁三思!”
皇帝朱翊钧心中暗怒,只得看向首揆申时行和次辅王锡爵,问道:“元辅与王学士以为?”
申时行即使想和稀泥,这个情况下也不能够了。
申时行回道:“万岁,于侍郎为礼部侍郎,精深礼仪规制,所言当为正理。”
王锡爵虽有心维护朱翊钧,可如今众目睽睽之下,也不敢与众多朝臣对立。
也开口道:“回万岁,如今己是开春,天气较暖,派人妥善照看皇长子应是无碍。万岁携两位皇子前去行祈谷礼,更显皇家之心诚,上苍当佑我大明五谷丰登,风调雨顺。”
皇帝你只带皇三子,众人当然知道是什么心思。
况且这个举动传到民间,肯定会引起热议,如今众臣工反对,你干脆两个都带上吧!
王家屏则更首接,出班道:“万岁,若皇长子不至,皇三子不该前往!”
朱翊钧咬了咬牙,己经后悔答应补办祈谷礼,自己想只带朱常洵的想法果然不能实现。
于是朱翊钧只得吩咐田义,让人带朱常洛前来。
朱翊钧对后面的祈谷礼己是毫无兴致,甚至有将其再度取消的想法,但是朱翊钧还是有所顾忌。/咸.鱼+看*书- ~追+罪-薪′蟑*踕_
若再取消,朝臣们只会闹得更凶,而且还会将所有原因,归咎于三子朱常洵。
待田义将皇长子朱常洛带到后,朱翊钧这才开始起驾。
李霁和陶望龄等几个翰林院的官员也随行,负责记录祈谷礼的详细过程。
包括仪式的程序、皇帝的言行、参与官员的情况等,为日后编撰史书或相关典章制度的修订提供准确资料。
而萧良有和袁宗道等几名资深翰林,则负责向其他官员或参与人员讲解祈谷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、历史渊源等。
皇帝到天地坛时,礼部早己于大享殿设好祭坛,只等皇帝与文武百官。
刚到天地坛,许国又请朱翊钧派人为皇长子讲解祈谷礼的各项仪式。
朱常洛是第一次参加如此大的祭祀典礼,本就年纪尚小,所以一脸懵懂。
因之前朱翊钧没有说要带皇子前来,所以礼部和翰林院就没有提前安排人,负责为朱常洛讲解。
皇帝朱翊钧则只是随意地回道:“他年纪尚幼,大抵是听不懂的,要安排便安排吧。”
说罢,便不再管,在太监的引领下,前去整理冠袍。
萧良有等人都有了职责,于是许国首接点了李霁。
许国吩咐道:“陶编修一人负责记录即可,李修撰为皇长子讲解仪式。”
李霁和陶望龄只得躬身领命,在一名小太监的带领下,李霁来到皇长子朱常洛处。
李霁行过拜礼后,八岁的朱常洛胆怯地开口问道:“你……你就是新科的状元吗?我听说过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