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霁三人在墨香居吃过晚饭后,又与酒楼定下六桌席面,菜式都是最好的,交了一半的银子,另一半在当天准时送到后结清。.求~书.帮? -蕞?新~彰`节·庚¢鑫′筷_
李霁又买了些干果小吃,还在糕点坊定了一些糕点,用来给参加乔迁宴的客人作回礼。
忙活完这些己经差不多宵禁,三人连忙往家里赶。
宵禁之后不准在外面街上走动,若是被巡逻的军士看到,可是要当场捉拿的。
李霁第二天一早依旧准时来到社学,没有例外又是第一个到。
门子老许笑道:“今天也来这么早?夫子昨日让我搬了桌椅进学堂,说你以后同在学堂上听课。”
李霁揖礼笑道:“多谢许门公,习惯了早起,便来早些。”
门子老许继续笑道:“如此刻苦,怪不得能做好诗,以后定要考个状元替咱们明义社学,替咱们山阴争光,我老许到时也成认识状元公的人物了。”
李霁微笑道:“多谢许门公吉言,不敢奢望,但我会努力。”
门子老许点头连连说好,这时身后有人叫道:“李兄,果然每日你都是第一个到社学。”
李霁回头看去,正是刘毓,笑道:“刘兄今日也很早。”
刘毓走上台阶,先向门子老许道了声早后,说道:“先生昨日安排你的书桌放在我位置旁边,我怕你找不到,特意今日来早些,没想到还是李兄更早。,3/3.k?a¨n~s_h,u¨.\c`o-m_”
李霁笑道:“原来如此,那多谢刘兄了。”
刘毓摆手道:“同窗之间,不必客气,一起进去,我带你去找你的书桌。”
两人结伴走进学社,身后的门子老许微笑地看着两人的背影。
刘毓带着李霁找到属于自己的书桌,都在第一排,左边是刘毓,右边则是汪可进的位置。
这间学堂共有二十三张书桌,进这间学堂的均是十三岁以上,准备参加或参加过童生试的学生,所学的主要内容便是作文。
其他十三岁以下的学生在另一间学堂,他们未习作文,还在读西书五经或其他启蒙书籍。
李霁坐下后,便将文房西宝摆上,以及几本最近要读的书籍,《文章正宗》、《历代名臣奏议》等,都是徐夫子最近安排他读的书。
其他学生陆续到了学堂,之前没有与李霁交流过的学生都好奇地看着李霁。
与李霁一起参加过中元诗会的汪可进等几名同窗,则热情与李霁打招呼,李霁一一回礼。
而李朗和李枫两兄弟看到李霁时,脸上表情一僵,随后恨得紧咬牙根,他们兄弟俩人的位置都在中间,而李霁在第一排。
他进入学堂应该是先生安排的,岂不是以后每天都要看着他的背影?两人越想越气。,墈\书_屋¢小_税/枉· .嶵?歆?彰.结¨哽`鑫?筷?
没一会儿,徐夫子便走进学堂,众人起身揖礼道:“先生早。”
徐夫子点点头,众人这才重新落坐,徐夫子开口道:“以后李霁便也在学堂上听讲,你们往后便是同窗,需和睦相处。现在开始授课,今日讲《孟子·梁惠王》,先齐声诵读一遍。”
然后徐夫子走到李霁桌前,开口道:“李霁你先临一遍帖。”
李霁起身接过徐夫子递过的字帖,是欧阳询的《九成宫醴泉铭》。
每日先生让他先临贴似乎己成定例,李霁接过字帖便坐下开始临摹。
看到众人都在看李霁,徐夫子又肃声道:“为师的话都没听到么?”
众人这才回过神,连忙翻开书籍齐声诵读,但还是有不少人眼神瞄向李霁。
在学生诵读完一遍后,徐夫子开始讲解全文。
只有李霁在默默地临贴,其他人若是在他授课过程中开小差,早吃了戒尺。
李霁在徐夫子讲解到一半时临完了帖,轻轻放下笔后,也安静地聆听。
徐夫子讲解完后,便从其中摘出两句为题,要求学生作文,这也是今日的课业,要求在散学之后上交。
之后徐夫子便让学生自由作文,他则到隔壁另一间学堂检查十三岁以下学生的课业并授课。
散学前,李霁上交两篇文章课业,还有临摹的两遍字帖。
徐夫子单独将他留下,问询了些读书情况,又交给李霁一本《文章辩体汇选》,让他细细研读。
李霁走出社学大门时,刘毓和汪可进等人在等他,李霁又再次邀请了他们明日参加乔迁宴,众人这才一边归家,一边路上交流作文心得。
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