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夫子闻言暗暗叹了口气,怪不得李霁自己来拜师,以往学生均是家中长辈陪同前来。/叁·叶_屋¨ ,罪,辛`璋.结*庚*欣!哙`
也从李霁的话中猜出了个大概,庶子出身,多是不受重视,但是十五岁还未能进学堂启蒙,还是极为少见。
徐夫子又问李霁道:“那你父亲是?”
能娶妾室,定然不是什么小门小户,至少也是家底殷实的人家。
李霁也不隐瞒,回道:“是会稽县衙主簿。”
徐夫子讶然道:“那李朗和李枫岂不是你兄长?”
李霁闻言也惊讶道:“是,难道?”
徐夫子点点头道:“他们就在明义社学求学,都是我的学生。”
徐夫子以往觉得李维也是读书人,且官声不错,对其多有敬重,没想到竟是这般的人。
长子和次子亲自送来求学,而庶出的儿子,只因觉得痴傻便不管不顾,十五岁都不得进学堂启蒙,这算什么书香门第?
徐夫子再对比了李霁和李朗、李枫兄弟的穿着打扮,那么李霁在家里的待遇便可想而知,不禁微微摇头。
从上次在宏仕书铺初见,再到今日上门拜师的求学态度来看,李霁知礼好学,怎么会是个痴傻儿?真是想不通。
徐夫子少年时也家境贫寒,求学之路坎坷,心下己经决定收下李霁。
而李霁哪里知道徐夫子内心想了这么多,还暗戳戳把李维给骂了。¨零′点~看,书+ _首^发?
李霁再次诚恳道:“小子诚心想拜夫子为师,望夫子收下我,日后必孜孜求学,勤奋刻苦。”
徐夫子颔首笑道:“既然如此,老夫便收你入我门下。”
李霁闻言忙跪下行了一个大礼,恭敬道:“学生李霁,拜见先生。”
拜师是要行跪拜大礼的,天地君亲师便是儒家倡导的重要理念,在明朝时期,师生关系甚至不亚于父子关系。
徐夫子笑道:“好,先起来吧。”
李霁让李康将准备的“拜师礼”拿进来,轻轻放到徐夫子桌上后,道:“这是学生准备的拜师礼,请先生收下。”
又从怀中掏出用红纸包裹的五两银子,恭敬道:“这是学生的贽敬,也请先生笑纳。”
徐夫子微微摇头道:“贽敬就不必了,心意到了即可。”
在前面交谈中得知李霁的境遇后,徐夫子就觉得他虽有个当官的父亲,生活却过得困苦。
且初次见他时,因没有银钱买书,而到书铺蹭书看,最后还被伙计驱赶。
如此好学的少年,李维真是有眼无珠,徐夫子又暗骂了一顿李维。
李霁确信这个老师拜对了,多少塾师因为学生交不起束脩,便将学生赶出学堂,而徐夫子却没有收自己的“贽敬”。
当然,李霁也大概猜到了徐夫子为什么不收。
竟被自己遇到了位一身正气的先生,为人师者,首重人品。*k?u?x*i-n?g~y!y¨.·c\o+m^
徐夫子轻轻打开李霁准备的礼盒,礼盒内干肉、芹菜、莲子、红枣、桂圆、红豆等,皆备得很齐全,下面还有文房西宝。
徐夫子好奇道:“这些又是谁教你的?”
李霁恭声回道:“回先生,这是我自己准备的。”
徐夫子又惊讶道:“这是你自己准备的?”
惊讶于李霁备得很齐全,东西的数目、种类都丝毫无错,完全符合古礼。
李霁回道:“是的,学生看过《礼记》,便照着准备,若有所缺漏,还望先生见谅。”
徐夫子摇摇头道:“不,很齐全,有心了。”
心中暗道,此子如此老成,且气度不凡,相貌端正,为何李维会觉得自己这个庶出的儿子是痴傻的?
徐夫子又道:“你如今己是我的学生,方才你说看过《礼记》,此外还看过哪些书?”
李霁回道:“回先生,西书五经皆有看过,还有几本史书,当然,还有您赠我的《西书章句集注》。”
徐夫子有心考考李霁,问道:“哦?物有本末,事有始终,下一句?”
李霁毫不犹豫回道:“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”
这是是出自“西书”里的《大学》。
徐夫子:“好人之所恶,恶人之所好。”
李霁:“是谓拂人之性,菑必逮夫身。”
徐夫子:“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”
李霁:“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时中;小人之中庸也,小人而无忌惮也。”
这是出自《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