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宅后院,李维刚放衙回到家,妻子邓氏正在为他换下官袍,邓氏便是李朗和李枫的母亲。/s′i,l,u/x-s¨w..-o\r_g\
为丈夫换上一件居家的宽袖‘道袍’后,邓氏边整理袖口,边抱怨道:“才五月,这天气怎么就如此的炎热?”
李维提了提宽大的袖口,悠悠开口道:“是啊,近来天气怪得很,我们浙江还算好的,据说陕西和山东等地都是大旱,己经近一年不曾有雨水了。不少受灾的百姓都往江南逃难,我们绍兴府城里就冒出了不少外地人和乞讨的。”
邓氏满不在乎道:“那些地方离我们江南远得很,好在我们这儿虽热了些,但也下过好几场春雨。昨天我到太乙仙宫祈福也看到好些乞讨的,我让下人舍了几个铜板,本想多舍几个,可他们那些外地人连句好话都不会说。”
李维闻言转头看着妻子,略微不悦,皱眉道:“既是去祈福,多舍些又如何,他们因受灾逃难至此,己是不易,我们李家乃书香门第,岂能计较这等小事?”
邓氏听出丈夫语气中的不悦,忙转移话题道:“老爷说的是,下次我多施舍些。对了,这两天大郎跟二郎的功课做得甚好,据说夫子都夸奖他们了,待会儿我让他们拿来给老爷看看,也好给他们多加指导。”
李维点头道:“嗯,大郎己经参加了两次县试,今年参加县试所作的文章我己看过,再多加雕琢用功,明年是有望能过的,至于二郎,还需好生用功才行。”
邓氏闻言,开心道:“大郎自己也有信心,二郎今年是第一次参加县试,想必是没有经验,我也会多加督促他们兄弟用功的。_l!o*v!e*y!u?e¨d?u.._n!e.t¨”
李维穿好外袍后,缓缓坐下,开口道:“我李家诗书传家,他们兄弟定是要考取功名的。大郎今年也己经十七了,是要捉紧些,待他考了生员,尽快给他说门亲事才行。”
邓氏倒了杯茶,递给李维后,笑道:“是啊,大伯家的长孙都会说话了,我们是得帮大郎好好物色一下才行。听说我们山阴吴县令家的女儿与大郎年龄相仿,老爷不妨与吴县令说说。”
李维饮完一杯茶水,示意妻子再倒,这天气实在太热。
待再接过茶杯后,李维开口道:“那吴县令眼高于顶,他的岳父还是淮安府同知,而且听闻他那岳父似乎近期还会升迁,人家是进士出身,怕是……”
李维因没有考中进士,仅是举人出身,便以吏员入仕。
能升任会稽县主薄一职,还是暗中使了不少银钱,又走了他父亲当年的关系才得以担任。
他己经做了近七年的主簿,既没有升迁也没有降职,举人出身,一县主簿己是顶点,其余的难以奢望。
会稽和山阴两县相邻,均是绍兴府的附郭县,治所都在绍兴城中,同时也是绍兴府的治所。
两县以贯穿绍兴城南北的府河为界,河西为山阴,河东为会稽,两个县衙距离并不远。
邓氏皱着眉头,又开口道:“那马县丞家……”
邓氏还未说完,这时李维看到门外的周管家,问:“有何事啊?”
周管家垂着手,微微弯腰,脸上表情变幻不定。/t^a+y′u¢e/d_u·.·c/o-m-
咬了咬牙,周挺终于开口道:“禀老爷……”
李维又呷了一口茶,没有听到周挺的下文,又皱眉道:“何事吞吞吐吐的?”
周管家忙继续道:“禀老爷,三少爷说要去读书。”
李维不以为然道:“读书便读书……”
突然反应过来,李维盯着周管家,诧异道:“谁?”
周管家硬着头皮道:“是三少爷,三少爷说要去社学读书。”
李维旁边站着的邓氏,一脸见鬼的表情,开口道:“他一个痴傻的,去社学读什么书?周管家你脑子也跟着坏掉了?”
周管家轻咳一声,回道:“回夫人,这是三少爷他自己说的。”
李维皱眉沉思,想起李霁前几天掉河里差点给淹死了,醒来还说了一堆胡话,怎么又突然说要去社学?
李维又问道:“是他自己说的,还是刘妈找你说的?”
周管家看了眼李维,小心回道:“是三少爷自己说的,他现在还在外边,小的才来禀告老爷的。”
周管家原本想打发李霁回去的,一个傻子去什么社学,而且没人提起,自家老爷根本就记不起他来。
刚才看出周管家在敷衍,李霁就要往里闯,周管家连忙拦住他。
看样子不禀告,李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