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章 关于屯田
派邓芝随张温回到吴国后,刘子峰将诸葛亮叫了过来。
“丞相以为张温此人如何?”刘子峰慢条斯理的问道。
诸葛亮捋了捋胡子:“其人於清浊太明,善恶太分。”
“那丞相觉得,此人可否为我蜀地所用?”
听到这话,诸葛亮有些惊讶:“陛下何意?”
这张温才来蜀地一趟,你就盯上了人家?
刘子峰微微一笑:“吴蜀相交是必然之势,张温为其中功臣,丞相认为孙权真的能容下他?”
诸葛亮眼神一下就深了,孙权性多嫌忌,张温在吴地名声就非常盛,要是再促成了吴蜀交好,他这名声必然是更上一层楼,以孙权的性子,张温怕是……
摇了摇手上扇子,诸葛亮神色恢复如常:“张温为吴郡人,让他来益州非容易之事。”
果然你也对张温这个人有想法是不是,老狐狸?
刘子峰眼神犀利地盯着老神在在的诸葛亮:“丞相有办法吗?”
“暂无。”诸葛亮冷冷的吐出两个字。
”好吧。”刘子峰摊摊手,诸葛亮都没办法,那他这新帝又能咋办,薅张温过来这件事只能放在一边,于是他转头问起另一件大事:“那龙泉山梯田开发的事情准备如何呢?”
“自益州大族中买来的备用的粮食已准备两千石,百姓召集有五百人。”
在心里估算了一下这个粮食量和人数,刘子峰不由的皱眉,这么点粮食和人那里够?
“能从军队中拿出些人来吗?”刘子峰问。
“陛下让将士去耕种?”诸葛亮的语气有些奇怪。
刘子峰挑眉,现在又不是战时,军队这么多人,十几万张嘴光吃饭不干活,哪有这么多粮食吃?
屯田这种行为,早在秦始皇的时候就了苗头,由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,征收一定数额田租,曹魏的时候这种制度基本形成。
“想必丞相也有听闻当年曹阿瞒命人在许昌一带屯田,据说当年屯田收获谷物百万斛。”后面这句话,刘子峰说的尤为意味深长。
曹操刚建国那会,采纳了下属的建议,在许都(今河南许昌)附近进行屯田。屯田的土地是无主和荒芜的土地。劳动力、耕牛、农具是镇压黄巾起义中掳获的,部分劳动力号称为招募其则是被迫而来的。
当年就产粮食十几万斤,这么多粮食,不管是用来当军粮,还是缓解用来社会矛盾都是极好的啊。
所以,他曹魏可以屯田,我蜀汉就不可以用吗?
“反正现在无需征战,军队中多有无事可做之人,为何不让他们参与新田开垦,反正都要吃饭,与其让他们吃饱坐饿,不如赶出去干活。”刘子峰继续劝道。
诸葛亮表情微妙,一副考虑的样子。
看他开始意动,刘子峰再接再厉:“若是让这些活跃的人参与开垦,消耗精力,他们也没有这么多精力产生摩擦或者斗殴。”
过了一会,诸葛亮点点头:“善。”
“便使让军中士兵共同参与,若是能产出粮食,与都江堰新垦之地的粮食一起,蜀地今岁粮食无忧。”诸葛亮叹了口气。
刘子峰却摇摇头:“使军队参与开垦,需要分清楚兵垦和民垦。”
“哦?”
“分出相应的队伍和人员组成不同的队伍,负责不同的地区,分工协作才能提高效率。”
曹魏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。民屯每50人为1屯,屯置司马,其上置典农都尉、典农校尉、典农中郎将,不隶郡县。收成与国家分成:使用官牛者,官 6民 4;使用私牛者,官民对分。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。军屯以士兵屯日,60人为1营,一边戍守,一边屯田。
曹魏的屯田制度后期有非常大的弊端,到曹魏后期,屯田剥削量日益加重,分配比例竟达官8民 2的程度,引起了屯田民的逃亡和反抗。在加上屯田土地不断被门阀豪族所侵占,于是屯田制逐渐破坏了。
刘子峰的设想是先屯田,后面田地规模,管理制度和人员设施都齐全的时候,选一个合适的时机将屯田更变为国营农场。
现代很多人抱怨国营企业体制滞后,体态臃肿,效率不高,但是社会发展前期,这些国企在为国家社会经济基础的地方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。
蜀国内部,尤其是益州这里,不像曹魏有个司马家族一手遮天。益州世家不多,能够一手遮天影响朝政的更是没有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