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章 凿井
“丞相身体健朗。”太医一脸恭敬地朝刘子峰汇报体检结果。
坐在一边的诸葛亮摇着他那基本不离手的鹅毛扇,表情有些无可奈何:“陛下此番可是放心了?”
刘子峰组织大臣们体检的内在原由,诸葛亮自然是门清。
太医给出的这个结果,刘子峰还算满意,可他依然不放心,转过头一脸关心地看着诸葛亮:“朕尚未能承事,诸事还需丞相定决,朕由心希望丞相身体安泰。政务繁重,还望丞相劳逸结合。”
看他还是一脸不放心,诸葛亮哭笑不得:“陛下的心意臣心领了。”
“要不然,丞相以后随朕一同锻炼身体?”刘子峰提议。
这刘禅小胖子,缺乏锻炼,体力不行,他已经准备安排相关的锻炼了,增强体魄!
“陛下自行锻炼便是。”诸葛亮直接拒绝了。
刘子峰有些气馁:“好吧。”
让诸葛亮锻炼身体这件事,就目前来说是暂时行不通了,想要让他不过劳导致生病,就只能他刘子峰尽快接手朝政,减轻丞相的负担了。
体检这事完成后,卓筒井工程也顺势提上了日程。
接下的一个月,刘子峰都在忙卓筒井这件事。
打造一口卓筒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,光是前期准备就废了一些功夫。
先是找工匠按图纸打造凿井需要用到的不同型号的圜刃锉。然后是找有经验的老盐工选择打井的地点,这一步被称为“度脉”。
度脉非常重要,因为一旦“度脉”不准,就会出现两种失败情况,一是打成漏井,二是打成干窟窿。
重金请了几个老盐工,确定下打井地点,同时派人去山上选取长度和粗细相近的大楠竹砍下来,并将竹节打通。
这才开始准备打井。
刘子峰这些天都是在十几个护卫的包围保护下出宫去督查打井工作,好在蓉城外不远就有一个适合打井地点,他不需要百里奔波。
要是太远了,诸葛亮也不会同意让他亲自督办这件事。
选好井址后,在目标地点撘上一个跟古代的经典舂米设备(一种木架子),利用杠杆的原理将铁质的圜刃锉固定在碓头上,然后足踏礁梢,带动锉头顿击井底将岩石破碎成粉末。
这个过程,需要一个人站在架子上踏礁梢,下面需要两个到三个人扶着绑在碓头上的铁质长杆圜刃锉,因为通身铁制的圜刃锉重量接近五六十斤,光一个人在上面踏礁梢没一会就累了。
上面踏礁梢的人累了,就换人,下方扶锉的亦然。一天下来估计要换好几拨人。
顿击的时候,要边顿击边加水,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在清理出井底被粉碎的岩水、泥浆,然后再做第二次顿击。
如此循环往复,不断的顿击和清理,以达成加深井身的目的。
钻井分成两个阶段:第一是打大眼;第二是打小眼。卓筒井的构成即大眼小眼。上层是大眼,口径大概15到20厘米,深约50米。
大眼打到足够深度后,就开始下套管,也就是一开始准备好的相衔接的楠竹筒。
楠竹筒的作用是隔绝洞壁上渗透出来的淡水,防止淡水渗进井里影响盐卤的质量。竹筒能否隔绝淡水,又是把井钻成功的关键。
由于盐井大眼长约五十米,所以楠竹筒也需要准备相应的长度。
楠竹筒的连接,是个麻烦事,不仅要将两个竹筒相互连接,还要确保的不会渗水,为这事,刘子峰废了不少脑细胞。
他当时没怎么记清楚这楠竹要怎么连接,后来带着几个工匠折腾了一番,最后将竹节用麻绳捆紧,在涂上油灰,这才勉强达到了不渗水的效果。
下了套管后,就是换小号的圜刃锉继续往下钻,直到能采到卤水。
这是个大工程,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弄出来的。
如果是以前的大口浅井,一个多月就能整出来,但换成这种深盐井,光是把大眼打出来,刘子峰估摸着都要就近两个月,这还是比较快的了。
人力自然是没有办法跟现代的机器比,就算他比较心急,也只能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,这口井能不能成还是个未知数呢。
刘子峰自然不可能一直守在盐井开凿的工地,就算他自己想在这里守着,宫里的一干大臣们也不会同意的。
没办法,他只能以上朝的次数为周期,每上两次朝去一次工地看情况,差不多就是一周去一次。